唐代是中国前所未有之强盛时期,这一时期万国来朝,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商业交流十分频繁,大唐也是许多外国人心中的天堂,这样的一个泱泱大国,理应是国泰民安兵强马壮。 但有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唐代的统治者,那就是唐朝有十分严重的逃户问题。所谓“逃户”就是今天所说的,没有户籍的黑户,这些黑户不用再向国家交税,服兵役,劳役,宛如国家的幽灵一般。 诚然,“逃户”这一现象贯穿于整个中国的封建王朝,并不是唐代所独有的,但“逃户”和强大的唐朝却显得格格不入,这一现象也最终成为压垮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令人唏嘘不已。 为何在繁华的盛唐背景下,百姓依旧会大量逃户?难道强如盛唐,民生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吗?那么政府面对这样的情况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呢? 对靠地吃地靠天吃天的农民来说,天灾尚可忍痛挨一挨,毕竟也有顺风顺水的年头,也有不断丰收的年头。可是土地是他们唯一的饭碗,最离不开的便是脚下的这块黄土地。 在唐初统治者便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采取了租庸调制度,也就是以北魏的“均田制”为基础,来改善人地冲突。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 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总体而言,“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这样的政策使得百姓有田可用,赋税的压力也变小了。使得人人有地可用,在赋税上也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在人们有田可耕的情况下,缴纳税款,也不算难事。 但最初制定租庸调的统治者,显然没有预料到这个政策的弊端。随着朝代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僧多粥少,公家已经拿不出足够的田地分给农户,租庸调的优越性也就荡然无存。 并且随着土地兼并,许多农户迫于豪权贵的威势只得出卖自己的田地,甚至是被权贵利用强权直接夺去,农民们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变成了佃农依靠世家豪族生存。 虽然失去了田地,但需要缴纳的税款却丝毫未减,而那些拥有巨量田地的权贵却因为特权可以免税或者合法规避税款。这使得农户的压力不断增大,人地矛盾不断被激化,直到无以为继。 从《旧唐书》这短短的几个字,就能看出当时底层民众的生活之艰苦:民户家道悉破,或至逃亡,剔屋卖田,人不为售,内顾生计,四壁皆空。 在这种情况下要不选择出家当和尚达到免税的目的,要不只能选择逃亡称为黑户。而寺庙毕竟也不是任意可以进入的,所以逃户的问题日益严重根据《唐六典》所记载:逃户者,王役不供,薄籍不挂。就是说逃户的人能免去交税纳款以及向国家服役的义务。 安史之乱后唐朝政策混乱,国家失去了有效控制户口和田亩户籍之类的能力。土地兼并越来越剧烈,贵族的胃口越来越大。底层人民更是被各种剥削,土地买卖更加猖獗纳税名目更加繁多,人们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大山,选择逃户也是生计所迫下的无奈之举。 古代的中国和灾害从来都是相生相伴,由于不能够像今天一样修筑大坝蓄水泄洪,古时候的旱灾,水灾极易发生。 人们也没有先进的手段去贮藏食物,因此当灾害发生的时候往往民不聊生,食不果腹,造就了大量逃亡的灾民。 在拥有五千年的华夏农耕文化史中,农耕土地受到了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侵袭,因此即使是国力强盛的唐朝也是灾害频发,一旦灾害发生就会产生大量流离失所的难民,这是人力所无法控制的。正如古人所云:“从古至今,将近四千年间,几乎无年不灾,也几乎无年不荒。” 自然灾害发生时期,生产力大大下降,人民赖以生存的粮食也几乎处于歉收状态。从隋唐宋时期灾损面积和粮食产量受到的影响看,每逢灾年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粮食生产的波动幅度大概可以分为0.5~1%,2.5~5%,5~10%。 可以看出无论大小灾害,对灾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隋唐时连年灾害,歉收绝种这样的事情更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普通百姓身上。在小农经济下,人们往往指着自己的粮食去缴纳税款,一旦粮食歉收,不但吃不起饭更是缴纳不出税款。 并且由于后期土地不断被兼并,农户们更是失去了自己的收入来源,却仍需不断缴纳税款,底层百姓苦不堪言。 从《唐律疏议》中可以看到老百姓不能履行义务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人有课役,谓或有课无役,或有役无课……一日笞三十,十日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在这种动辄被处罚的情况下,大量的流民出现,他们变成帝国的幽灵,仿佛就像是不存在一般,不再缴税纳款,过起了流窜的生活。 陈子昂《上蜀川安危事》就说:“今诸州逃走户,有三万余,在蓬、渠、果、合、遂等山林之中,不属州县,土豪大族,阿隐相容”。 在人丁稀少的古代,三万余口已经是十分巨大的数字,可以看出逃户问题的严重性。而这种情形还是发生在国力鼎盛的武则天时期,更是让人无法想象。而安史之乱过后,这样的情况更加糟糕。由于中央政府的威力大大下降,中央集权的效力已经减弱。 各地军政长官为了敛财养兵,更是巧立名目收取各种各样的税款企图榨取更多的民脂民膏,且无需获得中央的批准。在乱世之中,食不果腹,环境动荡,人们又受到如此欺压,选择逃户也是实在毫无办法的下下策。 由于租庸调制度的弊端,只适用于人口稀少刚从战乱后恢复的初唐,而随着人丁的壮大,每户所分到的土地越来越少,出现了大量逃户。 在武则天时期甚至出现了“天下户口,亡逃过半。”可悲的场面,从旧唐书就能看出这样的流民在唐朝严重的情形。 由于逃户都是从户籍地向其他地方逃窜,武则天实行了括户政策,用较为柔和的政策,吸引了一部分人返乡,同时也承认了逃户在异地的财产,允许他们就地落户,朝廷甚至可以免去一两年的课税,重助其生产,这样的政策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人口密度的增长,许多地区的土地已经不够使用,武则天采取了徙狭乡就宽乡的政策,迁徙了一批人口,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进行开垦。 她将十万关中地区的农户,安置在洛、怀等地,对迁移的农户给予优惠政策,三年之内不服徭。这样一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同时对强取豪夺的贵族也给予了一定的处分,没收了一部分土地,归还了一部分土地给民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各地贵族都有所收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只是由于世家豪族盘根错节,终究是难以根除。 到了玄宗统治时期,恰逢盛世,唐朝的人口达到了新的顶峰,这又使得土地问题暴露在日光之下,加上贵族的强取豪夺。唐朝的逃户问题又一次成为君主的心头大患,面对税收的不断缩水,以及国家劳动力的不足 ,李隆基急需人才帮自己解决眼前的问题。 而时任八品县主薄的宇文融将这一严峻的问题上表李隆基,他立刻受到李隆基的重用,开始进行人口普查。 经宇文融等人括户扩出来的就多达八十万余户,可见逃户的人口之众人数之多。同样采取了较为柔和的政策,鼓励逃户自首并减免相对应的课税。 鼓励各地承认客户,逃户就地入籍而非遣返原乡,承认了他们在当地的财产和田地,但过期不自首者的逃户则会发配边疆,这一套组合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逃户的问题。 从李隆基对官员的破格任用,以及一系列刚柔并济的政策,可以看出李隆基试图从根本上结束逃户的问题。 只可惜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逃户问题再度严重,而后续的统治者只能勉强维持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再无力去管控逃户这一现象,此后农民起义不断,唐末各地硝烟四起,繁华盛世也被其掩埋吞没。 在封建王朝逃户永远都是统治者的心头大患,大多数统治者同样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期望彻底整治逃户的问题。 但许多措施例如调整税率,调整土地,对逃户者采取惩罚措施或者是采取较为柔和的方式,但大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只能在一定时间内起到效果。 但究其原因是由于封建王朝的阶级对普通民众的剥削,不仅有赋税的压力更有土地兼并的重创。而土地兼并本身也就是封建王朝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逃户这一问题在封建王朝中不可能得到真的解决。 而统治者因为自己的阶级,并不能彻底为普通百姓清除这些障碍,百姓一直受到权贵的欺压却反抗无门,所以往往在王朝的最后,各地起义的农民变成了压垮一个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