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戏曲真的不是喊的,他就是艺术家!你们口口声声梅花奖、文华奖,几百万几千万花那么多钱排一台戏,得了奖之后放在仓库里,老百姓也看不到,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这样的艺术家不保护,不给予基本生存,给谁?” 5月21日,在山西省高平市举办的《戏聚高平·擂响中华-﹣中国梆子大会》上,何赛飞作为评委语出惊人,她的一句铿锵有力的质问:“钱去哪了?”实打实的道出了中国当代戏曲艺术传承面临的现实问题。 演员对戏曲充满热爱,能力也非常出色,但生存状况却令人堪忧,国家不是没有拿出钱来补贴帮扶,关键是有人没有把钱花在刀刃上。这或许就是何赛飞愤怒“呐喊”的原因所在。 何赛飞为什么会突然真情流露,进而激情发言?因为她看到了中国戏曲传承道路上不该出现的一幕,真正热爱和坚持传承的演员“食不果腹”,这是国粹的耻辱,更是国粹所要面临的断代危机! 在中国梆子大会第二小组比赛中,一位来自山西吕梁的晋剧演员张某波表演了一出《清风亭》,水平堪称艺术家级别非常精彩。 表演完节目后,主持人透露了张某波的从艺经历。他被省团看中,来到太原,每月工资只有1500元,一直没有转正,只是个临时工,妻子和3个孩子还留在老家,有时一个月才能回去一次,演戏之余他跑网约车、送外卖补贴家用,发高烧却还要在舞台上坚持表演。 主持人在讲述张某波生活状况时,一度声音哽咽的说:“每一个院团长,都应该善待这样好的年轻演员,我们老说戏曲的未来在青年,光喊口号有什么用,我们需要有人为这样优秀的演员保驾护航,年轻演员才有出路,戏曲才有出路啊!” 面对此情此景,何赛飞在评委席再也看不下去,她才大声呐喊质问:这样的艺术家不保护,不给予基本生存,给谁?…戏呢?钱呢?到哪里了?” 你们口口声声梅花奖、文华奖,几百万几千万花那么多钱排一台戏,得了奖之后放在仓库里,老百姓也看不到,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 从何赛飞的质问中可以看出,戏曲传承有奖项设置,也有资金支持,关键是被花在了“排一台戏”上,更值得玩味的是,戏排完了,就进仓库了,得奖的作品老百姓看不到,表演节目的演员还要继续“忍饥挨饿”,为能吃饱饭而四处奔波劳碌。 说实话,戏曲传承走到今天这一步,是我们文化传承的失败。都说文化传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时代在变化,国粹传承也不能一直永成不变,要懂得变通,才能生存。 就拿郭德纲的德云社、曹云金的相声直播里加琵琶演奏来说吧,他们也在传承国粹,但不同的是,他们在先人的基础上加了自己的东西在里面,他们赋予了传统国粹更新的活力。 国粹传承可以找到既能顺应市场需要,又能保持国粹核心文化价值不流失的双赢局面,关键要有一个时代的领军人物或者“大才之人”去做这个事。 而要让领军人物去做国粹顺应市场改变的事情,为必须让一部分顽固的守旧派,和现实的既得利益者们作出让步,而这恰恰就是目前最难完成的。 国粹传承不能只靠财政补贴,要顺应时代发展,要善变,有市场、有饭吃,才能谈理想、谈传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