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成都百姓网-人才网,招聘网,二手房网,房产网,租房网,教育网,新闻网,信息网,信息港-成都在线

热门关键词:

#debate:音乐盗版是否永远无法终结?毕竟流媒体也没起多大作用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19-10-02

  #debate 是好奇心日报()的一个新栏目,它希望探讨富有争议的有趣议题。我们知道,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

  长期以来都因为中国泛滥的盗版状况而头疼的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难得一见地称赞了中国。在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中,IFPI 写道:“中国消费者与正版音乐的联系非常紧密。”报道列出数字证明,在中国听音乐的人群中,96% 有选择正版。

  这是 IFPI 在调查了 2000 名中国消费者以后得出的结论,但这个数字令人疑惑的地方在于,它并不简单地意味着只有 4% 的人听盗版音乐,因为听正版的人也可能会听盗版音乐,或者也有可能被调查者撒谎了。

  与此同时,即使线% 的人听正版音乐,对于指望用音乐赚钱的人来说可能也杯水车薪。过去几年,流媒体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再加上国家版权局在其中的干预,人们在手机上通过腾讯、网易、虾米等 APP 听到的音乐确实全部都正版化了。然而根据腾讯音乐最新发布的招股书,只有 2.8% 的人会为之付费。靠免费换来的人们听正版的习惯能否延续,看来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在全球范围内,盗版并没有出现任何明显的下降趋势。几份 IFPI 的年度报告摆在一起就能发现,听盗版的人从 2016 年的 35% 增长到 40% 又在 2018 年小幅回落到 38%。

  现在人们最流行的一种听盗版的方式,就是翻录(stream-ripping)。IFPI 的报告中提到的 38% 的侵权行为中,有 32% 属于翻录。所谓翻录,指的是人们通过专门的网站把流媒体的音频导出并保存到本地。而在 Spotify 或者网易云音乐这样的流媒体上,下载都是只有付费才能实现的功能。

  曾经,人们幻想技术能够为音乐增加更多的防破解手段,从而帮助解决盗版的问题,比如流媒体刚出现的时候,因为没有 MP3 这样可以直接复制的文件,而被寄予厚望。不过这方面的尝试看上去并不算成功。

  或许从定义上来说,盗版——未经许可的复制——就是一件不可被消除的事物。毕竟当代的音乐行业能够发展的起点,就是建立在音乐是可以复制这件事情之上。

  在 19 世纪及以前,音乐通常都是本地的,各地都有自己的民歌。因为没有载体可以将音乐传播出去,互相之间的交流也很少见。即使是乐谱由于印刷技术的成熟而使得古典音乐能够在欧洲大陆各地演奏,但那也需要一支成熟的交响乐团才能实现,而且不同指挥所率领的乐团风格也难以统一。

  与文学、绘画、诗歌、雕塑等艺术品类不同,“音乐,是最后一项挣脱出人体对口头传播所作的禁锢的艺术”,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如是说。

  留声机和另一种名为自动钢琴的东西改变了传统的游戏规则,音乐从此得以被机械化地复制。

  1877 年,爱迪生制造出了人类史上第一台留声机。就像它的名字暗示的那样,它将声音留了下来并能够重现。后来德裔美国发明家埃米尔·玻里纳像改善电话那样又改进了留声机复制声音的方式。新版的留声机能播放更大的音量,同时减少了失真。

  与此同时,发明家尝试将键盘音乐固定在穿孔纸带上,结果制造出了自动钢琴。架在钢琴上的钢琴卷(piano rolls)成为了一个自动演奏器。

  “在爱迪生和玻里纳之前,每一种声音现象都是经过时间和空间联合而形成的。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它曾经在个地方出现过,然后就永远地消失了。爱迪生和玻里纳的设计改变了这一切。同时,爱迪生的技术输给了玻里纳的技术,因为爱迪生的技术只能是使用者自己录制声音,而玻里纳可以用各种其他方式来制作。玻里纳的盘要比那些圆筒更容易被生产、运输和储存。”大卫·伊斯曼在所著的《贩卖音乐》一书中这么写道。“最终,增加光盘录制的商业策略重新定义了音乐在美国人生活中的地位。”

  转瞬即逝的声音从此变成了一种可以销售的商品。唱片的销量开始急剧上升,从 1897 年的 50 万份上升到两年后的 280 万份。声音也因此成为了一种财产,也只有当音乐成为了一门生意,关于它的所有权才引出了最早与音乐相关的正版与盗版的版权争论。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