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想去提升就业,或者是促进经济发展,最好的方式就是补贴,但是如果说直接把钱给个人的话,就很容易造成这种通货膨胀的这种现象。 其实这种现象在西方国家和中东国家都出现了,就是因为国家直接把钱给到个人,很多人发现工作还不如领救济金活得更好,就不去工作了,反倒这样的话会变成了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 所以就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措施,通过工作的方式让人们能够获得收入,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出现养懒汉的现象,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当然社会上也有很多说法,说以工代赈的意义还不仅仅是解决懒汉的问题,主要是摈弃机械,能采用人工就尽可能的采用人来工作,尽量不用机器的做法。 有人说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本来历史的进步是通过科技通过自动化来解决生产力的发展的问题,现在突然间又说用人不用机器,会不会导致我们的整个历史的进步回退这个问题。 其实说这样的话的人,他对实际情况是非常不懂的,也是又蠢又坏。他忽略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和阶段性的问题,忽略了事物的发展是要符合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关系的原理。 比如说一个项目里,如果说大部分的工作都交给机器或者机器人来干,这样的话肯定是会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 近几年企业不景气的不少,比如说楼市有不少楼市就停工了,原本可以外出务工的人面临着没事可干,没活可干,那这些人怎么安置。 现在推出以工代赈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多用人工解决大家的吃饭和短期收入的问题,它其实是一种救济方式,比直接发钱更积极更持久,也是对当前现在经济困境的一种舒缓的办法。 等到大环境缓和了,经济复苏了,那大家的收入来源稳定的时候,这种方法就会慢慢退出舞台,还恢复常态。 再说了,现在很多的大型的机器往往都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如果当地的项目开工就找他们,那就只能让这些机器背后的资本赚钱,没有办法救济那些需要经济收入的群体。 以工代赈这种方式的提出,尽可能多用人工,避免某些项目被少数人承包后成为他们的盈利工具,让这些没有生活保障的人有活干。 有些人站在岸上说风凉话,其实属于吃饱了撑的,他们这些人根本就不能理解这些饱受风寒的困难的群众的真实需要。 专家提出这种以工代赈的观点并没有错,它其实符合中国现在的经济的实际的发展,是扶贫和工程结合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劳动者参与,让他们有就业机会,能够增加收入,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同时也会锻炼和提升他们的技术,让他们生存的技能不断提高,将来可以在其他方面可持续性的谋生。 如果国家直接把钱给他们,那么短期也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但是他们学不到任何的技能,钱花完了之后又陷入贫穷的状态。 而且没有一技之长,无法再找到生存的机会,这样就陷入到一种发钱,生活改善,停发钱生活陷入贫困的怪圈,永远逃脱不了贫困。 所以说提倡以工代赈尽量不使用机械,本意就是为了这些困难的群众提供就业机会,锻炼技能,为长久的脱贫营造一些有利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