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成都百姓网-人才网,招聘网,二手房网,房产网,租房网,教育网,新闻网,信息网,信息港-成都在线

热门关键词:

新高校教师会有什么样影响?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3-01-09

  “小张,你是个好孩子,能在晚年有你陪伴我很高兴。等我去世后,你要每年都来我坟前看看我,陪我说说话。”

  张玉凤是毛主席晚年时身边的秘书,被毛主席评价为:张飞的后代,脾气不大好,一触即跳。甚至还和毛主席闹过脾气,但她却是晚年自由出入毛主席房间的唯二之一。

  1976年毛主席的病情极速恶化,长时间处于昏迷或半昏迷状态。可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毛主席还反复叮嘱张玉凤,一定要每年去他的坟头看看。那么,毛主席为什么对张玉凤这么好?他们之间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众所周知,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即使晚年眼疾严重,不能亲自读书,也会让工作人员给自己读报、读书。而且毛主席的记忆力非常好,常常工作人员刚说了一句开头,毛主席就能把后面的内容都背诵出来。

  据张玉凤回忆,有一次,毛主席坐在沙发突然来了读书的兴致,就让她拿了来《枯树赋》,这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晚年的作品,主要描述的就是人老思乡的心情。唐代诗人杜甫曾评价庾信:“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而这篇《枯树赋》就是庾信暮年之作,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深受毛主席的喜爱。

  不料,张玉凤才缓缓读了个开头,毛主席就一字一句富有感情地把整篇文章背了下来。可能这首赋的意境比较符合毛主席当时的心绪,在背诵完全文后,毛主席还想跟张玉凤讲讲这首赋的内涵。

  可当时的张玉凤担心毛主席太过劳累,就劝道:“主席,你刚刚背诵了一篇这么长的文章,要注意休息,其它的东西咱可以随后再讲。”

  后来,每当回忆起这件事,张玉凤都非常懊恼,因为从现代的心理学讲,当一个人能尽情倾诉自己的感受和感情时,对身体的健康是比较有利的。如果此时突然停止,反而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并且毛主席的晚年是非常孤独的,难得有倾诉感情的时候,正是知道这些,张玉凤才对此事念念不忘。

  在毛主席的晚年期间,张玉凤曾陪伴主席看过许多电影,但给她带来深远意义的,还是1975年8月,她和毛主席一起观看的港电影《云中落绣鞋》。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两个男人前去营救落在井里的姑娘,并提前协商好,谁把姑娘救上来,就可以将姑娘娶回家。没想到,第一个下去的人,将姑娘送上来后,在井上面的人却直接把井盖盖住了,并带姑娘回去结婚了。

  张玉凤看到这里时,再也忍不住,气愤地说道:“井上的人真是太坏了,怎么能这样办事。”这时毛主席却轻轻的摆摆手说道:“我们要辩证的看问题,你只看到了井上人的话,却没有注意井下那个青年更值得批评。在处理问题前,他应该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时的毛主席已经82岁高龄,可是他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却依旧如此犀利,让大家不禁想起了毛主席在革命斗争中指挥的那些战役,每次都是天马行空,将敌人耍的团团转。而张玉凤也彻底记住了毛主席的教诲,每次遇到事情的时候都会用辩证法,从多方面去考虑,顺利解决了她以后的许多难题。

  1976年的春节,是毛主席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可主席身边仍然只有工作人员陪伴,显得非常孤独和落寞。当除夕夜来到的时候,正卧床静养的毛主席却突然强撑起身说道:“今天是除夕,你们都在这陪着我,不能和家人团聚,这一顿年夜饭可是要吃好。来,大家都一起动手包饺子,吃个热热闹闹的年夜饭。”

  春节过后,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开始急剧下降,长时间处于昏迷或半昏迷状态。特别其是7月28日唐山大地震过后,毛主席心忧灾区人民,病情更是再度恶化,甚至还出现了呼吸暂停,但毛主席还是拖着病躯安排好了相关工作。

  可是,人力终有穷尽之时,没过多久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生命生命垂危之际,他还是拉着张玉凤的手叮嘱道:“小张,你是个好孩子,能在晚年有你陪伴我很高兴。等我去世后,你要每年都来我坟前看看我,陪我说说话。”张玉凤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嘱托,基本上每到毛主席忌日这天,都会到毛主席纪念堂看看他。

  毛主席曾经的生活秘书、机要秘书—张玉凤,只是一户普通人家的孩子,1944年出生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因为家中贫困,张玉凤上完小学就出去打工了。可是,一个学历低,又没有任何经验的小姑娘,能干什么工作,自然是走到哪里都会碰壁,跑了好多地方都没人要。

  有道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张玉凤灰心丧气之时,无意间看到了牡丹江铁路军招列车服务员的消息,就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直接报了名。没想到,这一次的尝试,竟然真的让她成为了铁路上的一个服务员。

  1960年,因为工作表现良好,16岁的张玉凤被所在单位挑选为中央首长专列的服务员,但她并没有任何自满,依旧兢兢业业,努力完成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而命运总是垂青努力的人,在中央首长专列工作两年后,张玉凤再次因为工作认真踏实,被调到了毛主席专列工作。但令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里竟然成了张玉凤命运的转折点。

  虽然说毛主席的专列有12节车厢,但因为主席习惯在其中的几节活动,所以就是专列服务员也不一定能够遇到毛主席。但缘分就是那么的神奇,张玉凤刚到专列没几天,就遇到了在站台休息的毛主席。

  突然遇到了敬爱的毛主席,让完全没有准备的张玉凤,脑子一片空白,直愣愣地盯着毛主席看了好久,甚至连毛主席询问她的名字时,她都没有反应过来。这一幕刚好被走过来的汪东兴看到了,就笑着对毛主席说了她的名字。

  此时已经稍微平静的张玉凤,立马结结巴巴地说:“报告主席,我的名字是,弓长张,玉石的玉,凤凰的凤。”

  毛主席笑着点了点头,就返回了列车上。可能毛主席对张玉凤这个名字比较感兴趣,就在闲暇时把它记在了一张纸上,这一幕正好被汪东兴看到。于是,在询问过张玉凤的意愿后,汪东兴就将她调到了主席的车厢当服务员。而随着毛主席和张玉凤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毛主席对这位工作麻利、谈吐有度的专列服务员,也是越来越来满意。

  因此,1966年6月,毛主席回湖南韶山滴水洞居住的时候,就选择了张玉凤陪同,这一住就是12天,其间主席的生活都是由张玉凤照料的。

  这12天因为是秘密行事,没有向外界传递任何消息,因此被许多人称为“神秘”的十二天。但毛主席却是无比的心安,再次回到故乡的感觉让他留恋,在这里他仿佛看到了,1910年毅然离开家乡韶山,投身革命洪流的少年。

  但在此期间却是发生了一件让张玉凤至今记忆犹新的事情。当时,因为毛主席能吃辣椒,滴水洞的厨师就特意做了一盘辣椒炒鲜菇。那红红的辣椒配着鲜嫩的蘑菇,看得毛主席胃口大开,正准备大快朵颐。

  这时厨师却突然叫停,并告诉毛主席菜里落了一只小虫,要给主席再做一份。可毛主席却毫不介意地说道:“不用再做了,这份菜就很好嘛,有虫子挑出来就行了。虽然国家比以前富裕了,但是咱们也不能铺张浪费。”

  毛主席身为一个国家最高的领导人,却连一份菜都舍不得浪费,这种厉行节约的精神让张玉凤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深深影响了她以后的生活。

  1970年的时候,张玉凤接受上级的安排,到中南海照顾毛主席的生活起居,成为他的生活秘书。而和伟人进一步接触后,张玉凤发现毛主席完全没有一点架子,对待大家更是和蔼可亲,慢慢的和毛主席建立起了类似父女般的深厚感情。

  可能就是因为这种感情,张玉凤在毛主席不按照医生要求好好休息时,还和毛主席闹了脾气。可最后,毛主席还是将张玉凤叫了回来,并逗她说:“你这可算是‘二进宫’了”,一下就化解了二人的紧张气氛,可见毛主席对她的深厚感情。

  1974年10月,张玉凤突然收到了中央办公厅正式下达的文件,让她担任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张玉凤在得到这份任命通知后,一直惴惴不安。毕竟她只是一般家庭出生,根本没有读过几年书,害怕不能胜任这份工作,而且机要秘书这么关键的职位,要是万一在工作中出错了,会影响国家大事的。

  于是,张玉凤就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毛主席诉说了这件事。没想到,忙着处理公务的毛主席,头都没抬地说道:“这件事我知道,就是我同意的。”

  看着毛主席那轻描淡写的语气,张玉凤直接愣住了,沉默了好一会,才鼓起勇气说道:“主席,我就一小学毕业的,怕干不好这么重要的工作,还是找个更厉害的人吧。”

  听到张玉凤这么说,毛主席暂时放下了手头的工作,看着她说道:“前段时间,你暂代这个职务的时候,不是做的挺好吗?有什么不能干的?”

  看到张玉凤低着头不说话,毛主席又耐心地安慰道:“做我的机要秘书其实很简单的,我又不用你写什么文章稿件,你只管收收发发就行,重要的是要守纪律。”

  在毛主席的开导下,张玉凤终于答应担任机要秘书。可这时,毛主席又表情严肃地说道:“我说的纪律问题可是很严格的,既然你答应了当机要秘书,我们就要先来个约法三章。中央给我的文件,除了你之外,其他的任何人包括汪东兴、张耀祠还有我的家人,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都不能看。”

  然后,毛主席又语气一转,笑呵呵地说道:“另外一个要求就是,不能仗着秘书的身份肆意行事。我以前有个卫士,让他给总理打电话,他说话可神气了,我不喜欢这种张扬的。做秘书工作接触得人多,更要谦虚谨慎,知道自己是为谁工作,代表谁办事。”

  随后,张玉凤就正式接管了机要秘书,并时刻牢记毛主席对她的叮嘱,恪守本分,紧守纪律,从不向任何人提起工作的内容,在接待各位领导时也是保持谦卑,恪守应尽的礼数,从来没有任何逾越。而且在空闲的时候,张玉凤也开始坚持自主学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张玉凤在后来还曾说过,虽然她担任毛主席机要秘书的时间不长,但她从毛主席身上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毛主席看待问题的方法,让她终身受益。并神情郑重地说道:“能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日子。”

  时光飞逝,转眼已经来到了2022年,张玉凤也成为名78岁的老人,但她并没有忘记毛主席的教导,也没有忘记毛主席的嘱托,每年都会到毛主席纪念堂,向他讲述祖国的发展和变化。伟人虽然已逝去,但他的精神却化作了历史的丰碑,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