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7日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什么是“东数西算”?为何要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如何推进?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 “‘东数西算’中的‘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孙伟介绍说,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要像‘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一样,充分发挥我国体制机制优势,从全国角度一体化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算力,如同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据介绍,“东数西算”就是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简单地说,就是让西部的算力资源更充分地支撑东部数据的运算,更好为数字化发展赋能。 按照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布局,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将作为我国算力网络的骨干连接点,发展数据中心集群,开展数据中心与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之间的协同建设,并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支点,推动算力资源有序向西转移,促进解决东西部算力供需失衡问题。 每个算力枢纽内,都规划设立了1至2个数据中心集群。算力枢纽和集群的关系,类似于交通枢纽和客运车站。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副主任徐彬说,数据中心集群将汇聚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具体承接数据流量。集群将获得更好的政策支持、配套保障,同时在绿色节能、资源利用率、安全保障水平等方面也会有更严格的要求。 围绕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分别是张家口集群、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集群、芜湖集群、韶关集群、天府集群、重庆集群、贵安集群、和林格尔集群、庆阳集群、中卫集群。 数据中心耗能较高。我国数据中心目前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在土地、能源等资源紧张的形势下,在东部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以为继。而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 孙伟说,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推动数据中心合理布局、优化供需、绿色集约和互联互通,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实现算力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就近消纳西部绿色能源,持续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 “数据中心产业链条长、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将有力带动产业上下游投资。”孙伟说,通过算力设施由东向西布局,将带动相关产业有效转移,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价值传递,延展东部发展空间,助力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孙伟介绍说,我国将根据算力需求,促进数据中心由东向西梯次布局、统筹发展;推动实现“东数西算”循序渐进、快速迭代。 “一些对于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对网络要求不高的业务,可率先向西部转移。”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同时,受限于网络长距离传输造成的时延,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因素影响,一些对网络要求较高的业务,比如工业互联网、灾害预警、远程医疗、人工智能推理等,可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枢纽布局,枢纽内部要重点推动数据中心从一线城市向周边转移。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将聚焦提升8个算力枢纽的影响力和集聚力,牵引带动全国算力一体化协同发展。包括打造一批“东数西算”示范线路,提高网络传输质量;强化能源布局联动;支持数据中心进行节能减碳、可再生能源供电、云网融合、数据安全流通等创新融合;加快完善数据中心产业生态体系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强调,要坚决避免数据中心盲目发展,在当前起步阶段,8个算力枢纽内规划设立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划定物理边界,明确绿色节能、上架率等发展目标。比如,集群内数据中心的平均上架率至少要达到65%以上,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要有显着提升。未来将结合发展情况,不断优化完善布局,适时扩大集群边界或增加集群,论证新设算力枢纽,实现统筹有序、健康发展。(安蓓 严赋憬) 作为探索,深圳市水务局对布吉河道2019年到2021年间的100多场降雨及断面水质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形成了包含96项典型模式的历史场景模式库。 创新,是合肥的“底色”和“灵魂”。我从事的行业叫做“设备智能运维”。那时,客户对设备智能运维还很陌生,创业的艰难可想而知。 科技创新的“地基”在1969年打下。那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几经周折,最后落户合肥。从此,开启了一座城和一所高校的“双向奔赴”。 猎猎长风、漫漫黄沙;人迹罕至、寸草不生,这是昔日茫茫戈壁的固有面貌。如今,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兴起,贫瘠的荒滩沙漠一改往昔模样,正在变身绿电供给的“蓝海”。 北京时间2023年7月23日10时5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四象01~03星、银河航天灵犀03星共4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3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队员22日抵达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在长江源区的通天河直门达河段进行了多学科采样观测,意味着2023年江源综合科考正式启动。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日前,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我国载人登月火箭长征十号主发动机在六院凤州试验区再次点火试车,并取得连续成功。本次试车验证了发动机飞行任务剖面,为发动机技术状态固化、产品技术基线确立、可靠性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学家们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其被称为“奇异的五夸克”。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以极高的能量让两束质子发生对撞,从而发现了这一新粒子,最新发现的五夸克粒子包含一个奇异夸克。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付道林领衔的小麦生物育种团队建立了快速基因克隆技术体系——性状关联突变体测序技术,在小麦中克隆到一个新型抗条锈病基因YrNAM。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加快实施国家创新战略。我国也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先进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加快质量强国建设。 马依彤、邓景辉、刘中民、李桂科、李德生、陈章、范代娣、柯卫东、袁守根、唐立梅等10人,都是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 在运行成本方面,此装置采用储能和电磁驱动技术,运行仅消耗电能,单次实验消耗电能仅1千瓦时左右,便于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实验。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专家容易告诉记者,长征十号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将月面着陆器和登月飞船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为进一步推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搭建基地资源共享平台,为基地协同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开展联合行动,形成品牌效应,日前,在中国科协指导下,上述五家单位共同组建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工作联盟,并发出倡议。 石墨烯是单个原子厚的碳,2004 年,英国剑桥大学科斯提亚·诺沃肖洛夫博士和安德烈·盖姆教授通过用胶带反复剥离石墨薄片的方法,得到了稳定存在的石墨烯。例如,石墨烯膜看起来是透明的,而不是通常在显微镜下出现的黑色,这表明其结构中还包含其他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