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1年日本蓄意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一场侵华战争开始,因而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众多中华子弟积极响应了中共号召,投身在了抗日的第一线。 他组织和领导了东北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抗日运动,并创建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危。 但就是这么一位为祖国抛洒了热血的抗日英雄,却在1942年因为汉奸的暗算而牺牲,最后日本人还残忍地割去了他的头颅。 在交谈中得知,僧人们在翻修围墙的时候在墙根下挖出了一个无名头颅,于是他们便把无名头颅埋到了净月潭公园。 就这样,兴奋的姜宝才连忙打电话通知了赵尚志的老部下和自己的领导,在次日一起会合后,才动身前往了净月潭埋头颅的地方。 2004年12月17日经过专家们的仔细鉴定,头颅为男性,年龄范围31~36岁之间,其埋葬时间有50年以上的历史,左眼下方有被弹片击伤的痕迹。 1908年出生的赵尚志,由于家庭贫寒,自小就不得不出去谋生,后来机缘巧合下,进入了哈尔滨工学院学习。 1933年,组织要求东北地区的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一个抗日联盟,把所有的抗日团体组织起来。 当时的珠河县三股流地区,并不是只有赵尚志率领的游击队,而是还有几十个大小规模不一样的抗日游击队。 在此情景下1936年2月10日,整个东北反日联军的体制被整编,从此东北反日联军的名字改为了“东北抗日联军”。 1936年初,日本关东军指挥部试图在三年之内彻底歼灭所有的东北抗日联军力量,并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分区“扫荡”。 于是赵尚志为了打破日伪军的“扫荡”,在1936年末率领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出发西征,路上却遭日伪军抽调重兵围追堵截。 1937年3月初,在海伦和通北县的界限处,赵尚志带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就接到线报说,八百多名日军和伪军已经入山。 赵尚志见对方人多势众,立即组织人马,连夜转移到了通北山。他打算将敌人引入深山,寻找机会埋伏,以打击对方。 但赵尚志并没有掉以轻心,而是仔细地分析了一下情况,觉得日军绝不会善罢甘休,必然会调集大量兵力进行反击。 而在大木屋附近,有一条山泉,冬季的时候,山间的泉水会顺着山道往下流淌,形成冰块,因而被当地人称为“冰趟子”。 战士们在赵尚志的指挥中歼灭了一大部分伪军,但是由于他们的增援部队及时赶到,第二、第三次的攻势变得更加凶猛。 赵尚志为了减少前线部队的压力,分出了几个小队,从两边的树林和北边的河流里,对敌军进行突击。而日军凭借人数和装备,向前方的木营地发起了进攻。 在猛烈的进攻下左边的一个木营地被日军占领,于是赵尚志下令,趁着日军还没有在木营地站稳脚跟,要把那个位置抢回来。 果然,日军和伪军终于在寒冷的温度下支撑不下去,命令撤退,赵尚志早有预料,在他们撤退的路线上率领抗联部队阻击了日伪军。 战后,抗联部队收拾战场,收获了日伪军遗留下来的枪械和弹药,在此战役中日伪军伤亡人数达到二百多人。 赵尚志指挥的冰趟子战斗是抗联第三军在与日本的战争中,取得的最大的胜利,也是抗联斗争史上敌众我寡、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之一。 兴山的日本警察局长田井久二郎,经过周密的计划,决定派出汉奸刘德山,使其扮作一个猎人,到山里去侦察。 最初,赵尚志是对刘德山起了疑心的,但因为部队中有人说认识刘德山,所以就没再起疑心,让他留在了部队。 而在靠近梧桐河的一家菜园时,刘德山趁赵尚志不注意,偷袭了赵尚志,使其后腰部中了一枪,摔倒在地。 直至2004年6月2日,中国相关部门才将赵尚志遗首找回,被埋葬了62年的头颅才得以正名,之后并安葬于辽宁朝阳的烈士墓。 就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后代才会牢牢地记着这些英雄们,我们会永远记着革命先辈所做的一切,会竭尽所能缅怀和学习英雄们的精神,使其发扬光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