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成都百姓网-人才网,招聘网,二手房网,房产网,租房网,教育网,新闻网,信息网,信息港-成都在线

热门关键词:

关于张裕白兰地发生了什么?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3-02-28

  在河北中部、保定西部,北倚巍巍太行山,南临华北大平原上,有一个因古为唐侯国得名的县叫唐县,在县城西南10公里,北罗镇驻地南偏东2公里处,地势平坦的村庄,名唤南上素村,据文献记载,这个村建村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因南上素村和附近北上素、西上素、西下素、东下素等村靠近唐河、小清河沿岸建村,为避水患,不得不上簇下簇,原名上簇下簇,后世为用字文雅,改“簇”为“素”。

  史书上记载而更为传奇的是,这个上素村有古碑文多处,其南边有一座寺庙叫龙塔寺,可惜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鬼子炸毁,据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寺院占地300余亩,四周有青砖围墙,寺内有古柏数株,山门内建九龙壁,院内分别建有青砖琉璃瓦式钟鼓楼、大雄宝殿、观音殿等。西北角有9层砖塔,外廊式爬梯,内有“护心镜”“万年灯”。

  专家根据南上素村寺院遗址奠基石的记载,龙塔寺始建于唐初,为唐开国皇帝李渊、李世民父子所建并经历代重修。李渊做了皇帝,主张“武创业,文守成”。他听从太史令傅奕的建言,“尊崇儒学,尊君奉亲,以行忠孝。”于是,敕令朝廷拨付银两,近臣监造,两年竣工。龙塔寺金黄琉璃瓦顶,十分壮观,唐县的名字也许正是由此而来。

  “文化名片”的南上素村,不仅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更是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唐县很早就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这里的人民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全力以赴支持抗战,竭尽所能参加抗战,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壮丽篇章,绘就了一幅威武雄浑、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唐县人民为民族解放和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因此,唐县被上级赞誉为“模范根据地”抗日模范县。

  艰苦卓绝的抗战年代,成立的唐县游击队,他们迅速投入战斗,奔赴前线,涌现出一大批坚贞不屈、英勇抗敌、首举抗日大旗的革命志士,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震古烁今的英雄事迹和模范人物。今天,我们介绍一位土生土长在唐县北罗镇南上素村的人物,他曾经担任过唐县游击队的领导人,后来屡立功劳,成长为区委书记、军分区政委,特别是建国后官至上海市委书记的马天水。

  马天水,原名马登年,1911年出生于南上素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由于这里地处冀中平原,土地肥沃,靠近唐河、小清河,水源丰富,土壤为黏土,加之地方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空气湿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历来是粮食主产区,即使在灾荒年间,也能基本解决温饱,因此,马家虽谈不上富裕但日子还过得去,马天水的父亲深知要改变孩子的命运,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就决定送他到学校读书。

  马天水在老家读书期间,由于人比较聪明,学习成绩十分出类拔萃,以优异的成绩不断进取,还考取了县立师范学校,毕业之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那就是担任小学教师,在村子里面来说,那可以妥妥的知识分子。放眼于当时的寒门学子,马天水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已经是十分不错。

  然而,就在马天水求学和教书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变局,先是军阀混战,继而日军入侵,在那个战火纷飞、备受欺压的年代,马天水认识了进步的同学,接受了先进的思想,不仅学到了文化还打开了眼界,尤其是在思想方面更是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他已经并不满足眼前这种生活的稳定,很快就倾向于革命,渴望参与到政治当中实现自己报国的理想,随后便加入了组织,可以说是非常早的先进组织成员。

  加入了先进组织之后,马天水工作十分积极,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由于表现积极、工作成绩突出,再加上他有文化、有知识,思想先进,组织能力强,头脑又很灵活,很快便受到了上级的重用。此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的老家唐县成为了晋察冀核心区域,这名多年的老党员很快就提拔重用,担任了县游击大队的主要领导人。

  可以算是弃笔从戎,弃文就武的马天水,虽然进入武装斗争这样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但在党优良作风的影响下,不仅在工作上有一股“拼命三郎”的劲头,而且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他经常深入到工作第一线,生活方面也十分俭朴,关于发动和组织群众,打了不少优秀的胜仗,得到了当地民众及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特别是他担任县游击大队领导的时候,当年,他们这支队伍接受上级的指示,主要任务是攻打鬼子在唐县南唐梅村南坡上修建的炮楼。这个时候,日本炮楼占据的位置十分有利,易守难攻,西、北、东三面可下山,南面是悬崖,视野开阔,可看见方圆几十里。山下有唐河天然屏障和千亩良田,以及周围七八个村庄可以控制和抓壮丁,该炮楼共驻扎100个鬼子,力量很强大,且有大小两个炮楼进行呼应。要攻打这样一个炮楼,任务是相当的艰巨。

  鉴于日军炮楼一般在白天监视周边平地和村庄,一有枪声便开炮打击。此时,善于动脑筋的深入现场思考对策的马天水,可谓是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不能强攻,只能智取,他与战友们一起反复研究部署,首先是一部采取佯攻,使敌人产生错觉,其次爆破组隐蔽茂盛山林,再就是采取夜袭击小炮楼,多次攻打的办法来逐渐消弱日军的左右手的实力,方能全面胜利。

  一切安排妥当后,各部进入战斗状态,那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隐蔽一侧的爆破手开始行动,很快就抵达小小炮楼,把炸药包靠在炮楼底部的墙上,并迅速引爆。一声巨响,炸死了睡梦中和站岗的10多个鬼子。接着又用同样的方法把连着的几个炮楼送上了天,最后没有打死的鬼子只好灰溜溜全逃跑了,这一次战斗,有力打击了鬼子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游击大队的士气。他也因此名声大振。

  当年,有一部风弥一时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描述的一位革命者以教师身份做掩护,从事抗日工作,成为一名中层干部,本意是赋予了他高尚的革命品质,创造性的工作才能,乐观开朗,热情洋溢,谈笑风生的领导形象来描写,后来,作者没有从这方面多着墨,反而在某些生活细节上把这名领导处理得严肃醒梗直,想叫他把洋溢的外表东西减少,含蓄在内心的情感增强,同时,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生活在群众之中,过着艰苦朴素的普通劳动者生活,并能与自己下属战友同生死,共患难,每一次接到上级派的任务,总是不避艰辛,亲临斗争最前线,最后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马天水的老家人说,这一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他的影子。

  不过,事实上,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马天水深入乡村,发动群众,扩大武装,不论做哪一项工作,都干得很出色,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非常受组织器重,提拔速度也很快。很快就提拔为区长、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在地方工作期间,马天水为支援前线做了一定的工作,在组织的带领下,赶走了日本侵略者。

  马天水在工作过程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做事情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劲,对于别人不愿意记的数字,他都下功夫去记,这一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优良作风,正是因为他各方面表现都算是突出,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马天水已经成为一名副省级干部。

  当年,全中国的解放胜利在望,随着解放区面积的不断扩大,我们所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城市和地区的解放,而是地方的管理、群众的安抚、秩序的规范甚至经济的发展。对于一直被战火和硝烟包围的人民军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的“战场”。为了在这一全新的战场上同样奏起凯歌,中央决定从解放区选派年轻干部南下,支援新解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作为工作成绩斐然的马天水,与当时的察哈尔省委书记牛树才为纵队长,马天水任政委,率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队伍南下,被当时人戏称为“牛马纵队”。

  牛树才,河北曲阳县上庄尔村人,也与马天水一样1931年加入组织,并以平民学校为掩护,从事党的工作。五卅运动后,积极领导学生罢课,被推选为保定直隶省甲种工业学校学生会领导人,抗战时期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任城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后参加筹备成立曲阳县抗日民主政府,他先后担任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等职务。

  南下的“牛马纵队”从北方来到南方,其实是历经严峻的考验,刚刚解放的一些地方,有相当数量的国民党溃兵和土匪的活动,形势严峻复杂,还有敌特渗透到农村,土匪、特务、恶霸沆瀣一气,形成了匪、特、霸三位一体的黑暗、顽固又凶残的反动势力,在阴暗的角落里伺机对新生的红色政权进行破坏和捣乱,这就出现了对我新生基层各级政权的巩固与颠覆、你死我活的斗争。新形势下的特点是:我们在明处,敌人在暗处,进一步增加了对敌斗争的复杂和艰巨性。

  另一方面,这么多一直生活在北方的干部,来到遥远而神秘的南方,生活习性和水土不服,还有家乡人传说南方能烤熟鸡蛋的高温,夺人性命的瘴疠之气,与北方不同的生活和风俗习惯,这一去吉凶难测、前途未卜。于是有人被吓住了,当了逃兵,甚至有人为了逃避南下开枪打伤自己的腿,半路开了小差。

  针对这一系列的困难,作为纵队政委的马天水,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克服重重困难,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扎下根来,与当地干部相结合,建立人民政权、地方武装和各群众团体,剿匪清霸,领导人民加紧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减租减息,减租退押,进行土地改革。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培养了大批领导干部。组织人民群众支援前线,指挥地方武装积极参战,在组织的建设、政权建设、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城市建设、恢复发展生产等做了大量的工作。

  这一过程中立下功劳的他也担任了更为重要的职务,建国之后一直对其委以重任,而且在短短时间内便屡升屡任要职,几年任担任分管上海工业的副省级干部,这一期间,马天水对工作是十分认真和负责的,他还是发扬战争年代的优良作风,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上海的数千家工厂中,马天水亲自到过调查的,不下1000家。他对自己主管的工业生产行业,是驾轻就熟,已到令人惊叹的程度。上海各大工厂的厂长名字、主要生产产品、生产特色、所在位置等,都可以随便报出。

  马天水作为上海的地方官,做到上海“工业通”的地步。在当时,任何一位不知道马天水具体为人,但了解到这个事迹的人,都对他十分敬重,尊称他为“马老”,可惜,这位马老在那个动乱年代,老马不识途,迷失在是是非非、权力欲望中,针对造反派的胡作非为,一开始马天水虽然受批斗,但只是抵挡了一阵,便选择缴械投诚,自甘堕落,“降”到了张春桥的麾下。自此之后,这位曾经的好同志自然而然就“变质”了,他也因此得到了提拔,成为了上海的一把手,并与正确思想唱反调。

  改革开放之后,已经68岁的马天水被撤销职务,随后逮捕入狱,受此打击之后的他,犯上了反应性间歇性精神病,发病的时候,就胡言乱语,语无伦次。当时,组织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有关部门同意让马天水取保候审,让他的弟弟马登坡将他领回原籍养病。

  然而,马天水生活在老家南上素村的时候,由于当年与他打游击的战友们很多都在老家种地,看到他曾经风光一时,最终却又回到了老家的情形,惋惜之余自然还有些微词,为这事他经常受到打击,又导致反应性精神病犯了,时而狂笑,时而嚎叫,经常离家外出,在外胡言乱语。怕他出事的弟弟只好撂下农活,出去把哥哥找回来,但没有几天又走了,如此周而复始,使弟弟苦不堪言,不能好好干农活还小事,根本无法照料常发病的哥哥,就不再愿意收留他

  马天水在老家呆了一年多,整得他弟弟马登坡实在无计可施,只好向上级组织提出申请,解除对马天水的担保,让政府管束他并给他治病。他是立过战功的人,组织立即决定派出人把他接回来,于是开着车来到南上素村。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华北平原上最后一批庄稼已收割完毕,西风残照,衰草凄迷,已经枯黄的草在呼呼北风的吹拂下不停地抖动,当接马天水回去治病的吉普车进入上素村,快要停到马登坡门前时,只见从门内跑出一老头,像一匹受了惊的马,一味朝野外狂奔,不一会儿就消失在密密的树丛中了,不见了。

  这时,马登坡和来接他的人又是一顿好找,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仔细搜寻,终于在一条田埂旁边的水沟里找到了马天水,大家渐近一看,他整个身子趴在沟沿上,脑袋钻进了枯草丛中,屁股撅在外面,一动也不动。显然,他的精神病又发作了,在一同带来医生的帮助下,接他回去的人好不容易把马天水弄上车,随后到他弟弟家把行李拿齐全,带着他离开了南上素村。

  迎接马天水回去治病的吉普车徐徐开动,行走在有些坑坑洼洼的土路上,快要离开他家房子的那时候,坐在车里的马天水此时安静下来,回望了家乡的土地,眼睛流露出一丝柔情,看他的神色又是正常了。果然,此时的他指着车窗外的那个小山坡,告诉车里的人,当年我们游击队就在这里把日本鬼子一个炮炸飞了,看起来马天水的神智是正常的。

  马天水接回来后,在大医院进行精心治疗,但他的病终究没有太大的好转和根治。几年之后,77岁的马天水因病在上海去世,结束了可悲、可叹的一生。他老家南上素村村里的人说,马天水并非依靠“造反”起家的暴发户,而是实实在在从战场上打出来的人物,他的前半生是有贡献的,后来没有坚守信仰和底线,犯下大错,对他的惩罚和制裁,可以说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的,只是马天水一生的传奇经历与可悲结局,的确是令后人感慨万端,唏嘘不已。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