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录自然的摄影师,到成为自己镜头中奇妙生灵的“守护神”,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2022级植物学专业硕士生王博强将科研与爱好汇聚,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守护自己热爱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将保护落到实处”。本期,跟随王博强的镜头,去见见生命之美、去感受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重。 夜色笼罩着云南南部的石灰山雨林,大围山梧桐高大的身姿隐于其中,二十余米高的树冠上,花朵在月光中若隐若现,透着神秘。 围绕着它,在高达25米的脚手架上,科研人员正紧张有序地开展传粉生物学试验。为了满足午夜操作的试验需求,国科大2022级植物学专业硕士生王博强和所在团队成员们搬来吊床,就在脚手架上过夜。 在植被茂密、地势陡峭的雨林,这棵难以接近的植株意义非凡。大围山梧桐(Firmiana daweishanensis)是锦葵科梧桐属高大乔木,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被评估为“濒危种”,急需开展科学有效的保护研究与措施来扭转其濒危态势。 王博强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他正聚焦于大围山梧桐的传粉生物学研究,主要通过探明其繁殖过程,在传粉生物学角度探究其濒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具体来说,他要弄清楚大围山梧桐是自花传粉,还是必须依靠昆虫等外力进行异株传粉,传粉时间有无规律,过程中是否有阻碍。掌握这些,才能找到传粉困难所在,从而制定保护策略,助力树种繁衍,让它在雨林更好地生存。 在脚手架上度过的日子里,王博强掌握了传粉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还得以在野外亲眼观察到一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授粉过程。与实验室里的研究截然不同,这种直接参与观察和操作的野外试验,让他能够更近距离、更真切地感受自然、探索自然,亲身感受野生生物的奇妙之处。在他看来,接近自然时那种纯粹的愉悦,才是这段经历中最大的收获。 聊起王博强与大自然的缘分,不得不提到他的另一重身份——国科大知名“神奇动物”摄影师(点击查看《好可爱!国科大“神奇动物”添新照》)。从小对一草一木、一鸟一兽着迷的他,高中毕业后,带着人生第一台相机,开启了自然摄影之旅。随着经验与知识的积累,他逐渐不满足于拍摄身边的野花昆虫,于是升级装备,把镜头对准了野生动物……如今,王博强已经拍摄了42种野生哺乳动物、462种鸟类和31种两栖爬行类动物(比如蛇),其作品《灰鹤与沙丘鹤》更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青年行动大赛中获得全国金奖。 钟情于与自然万物目光交汇的瞬间,王博强很自然地选择了生物专业。读研期间,王博强跟随研究团队前往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地野外科考,在青藏高原的流石滩上,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在高黎贡山的原始森林里,留下寻找目标物种的足迹。他与研究团队在青海的峡谷里搜索一整天,也没能发现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青海报春(Primula qinghaiensis)的踪影,蓦然回首,一棵青海报春在崖壁上赫然出现,惊喜将翻山越岭的疲惫一扫而光。 在因疫情无法出门拍摄野生动植物的日子里,王博强被迫暂时放下了相机,与自然失联的焦躁与日俱增。这时,他想起昆明植物所教授级画家、被誉为“中国植物科学画第一人”的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其绘画风格兼顾科学性和艺术性,信息量极其丰富,可以将野生植物近乎完美地呈现在大众眼前。那么,可不可以将这种画法运用在动物身上呢?自小爱画画的王博强拾起画笔,根据照片,用彩色铅笔绘制了一条栩栩如生的竹叶青。见到这条呼之欲出的小青蛇,曾孝濂老师给予了后辈温情的赞赏与鼓励,也使探索新方向的王博强信心大增。 自此,王博强的自我介绍里又多了个斜杠,拥抱自然的方式从科考、摄影延伸到了绘画。透过镜头,他不但与野生动植物距离更近,也乐意并热衷于为大家展示这些大自然动人的画面,而提起画笔,他又在力求准确细致的同时,将对自然的探索与表达融入画作,引起大家关注并提高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 王博强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由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卫邦带领,聚焦自然界中面临高度灭绝风险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团队融合多学科理论和手段,研究其形成、维持与灭绝机制,构建涵盖种质资源保藏、种群保育和生境恢复的保护技术体系,为这些植物的种群恢复、保育和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我们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抢救保护工作的,最重要的是怎么将保护落在实处,如何恢复这些野生植物的野外种群数量。”王博强的导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杨静说。 目前,对于恢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群,研究团队已针对华盖木、云南梧桐、漾濞槭、滇桐等多种植物成功完成了野外回归工作,不断增加的数量让王博强真正感受到了保护生物学工作的意义。他的目标清晰而坚定:继续在保护生物学领域深造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恢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野外种群数量持续努力,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添砖加瓦。 未来,他也将继续用镜头捕捉珍稀濒危生物的珍贵画面,让更多人认识这些脆弱而美丽的生命;用画笔描绘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独特风姿,助力科研团队开展保护工作;用知识和智慧,在保护生物学的前沿阵地持续探索,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守护。 在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道路上,王博强正以自己的方式,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书写属于他的生物保护故事,“将保护落到实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