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市迎来持续高温天气。交管部门提示,驾驶人应该重点关注身体和情绪状况,避免心理和生理“中暑”。 持续高温中,驾驶人驾车出行期间易出现心理烦躁,长时间驾车,如再遇车多缓行情况,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持续紧张状态,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内分泌功能紊乱,很容易影响情绪,引发驾驶人身体不适感。驾驶人会因为轻微剐擦、并线等原因产生愤怒情绪,继而发生对他人或者他车进行攻击的行为,这正是我们常说的“路怒症”。 高温天气驾车出行,当冲动的情绪产生时,应主动调整管理情绪,尝试多做几次深呼吸;适当开窗让新鲜空气进入车内,可保持头脑冷静;听轻松的音乐可放松紧张的神经,缓解烦躁的心情。遇到车多缓行、交通拥堵等情况时,耐心排队等候,依次有序通行。切勿随意穿插,要与前车保持一定车距,缓解跟车时的紧迫感。 高温天气,驾驶人流汗多,精力消耗大,易发生中暑。中暑是指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及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出现相关临床表现的疾病,常说的热射病就是重症中暑。 夏季高温天气,驾驶出行中应采取预防措施,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以减少中暑风险。预防中暑,驾驶人在出车前和行车途中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多食用新鲜蔬果,多饮用清凉饮料,并注意补充盐分。要随车携带水壶和毛巾,并备带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药物;保持驾驶室内通风良好,途中注意休息。如果在驾驶中感觉身体不适,切勿逞强,及时拨打120或者向身边人求助,尽量降低自身突发疾病的风险。此外,利用早晚凉爽时段开车,尽量避开中午前后的高温。夏日温度高,体力消耗大,尤其是中午,容易疲劳、打瞌睡,行车中如感到困倦,应及时停车,适当休息一会儿,待头脑清醒后再继续开车。 夏季驾车出行,车内空调使用不当,“对脸吹”“低温吹”“上车吹”等错误操作,均易引发人体不适,患上“空调病”。 天气炎热,不少驾驶人喜欢上车以后关闭车门窗,打开空调,对着人直吹。实际上,这样操作会危害健康。空调对着人吹,干燥、污浊的空气易加速眼球表面水分的蒸发,造成眼睛干涩不适。长期如此,易造成干眼症。眼睛不舒服还易引发交通事故。空调对着人直吹,还会增加颈椎、肩膀等部位患关节炎的风险。另外,高温天气,在车外大汗淋漓,回到车内就打开空调直吹,体温急速下降极易感冒。因此,在日常使用汽车空调的过程中,应该避免空调风直吹,把出风口调整到往前上方吹风的位置。 在烈日下暴晒后的车辆,车内温度明显升高,此时人坐在车内身体会不舒服,也容易中暑。因此,暴晒后的车辆,不建议驾驶人或乘客直接坐进车内。驾驶人可以掌握一些快速降低车内温度方法。如:上车前,确保安全情况下,开关车门,利用“拉风箱”原理,迅速驱散车内因暴晒散发的有害气体,同时给车内降温。有天窗的话,可打开天窗,热气是向上升的,等热气散去后,再开空调效果较好。此外,还可通过开对角两扇车窗,相当于“穿堂风”,让对流空气形成柔和的“小旋风”,降温效果不错。还可以开启除驾驶位后排车窗外的其余三个车窗,把大量空气聚集到后排,形成高压区,加速热气排出。(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