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科创难,政府和国企要带头清偿欠账。”全国人大代表韩其芳的这一建言,引发社会广泛热议。这一观点切中当下民企科创困境的要害,直击痛点,引人深思。 长期以来,支持科创的口号喊得响亮,可真正落到实处,给民企送上“真金白银”的却不尽如人意。资金对于企业,就如同血液之于人体,是维持生命运转的根本,是企业抵御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连基本的运营资金都捉襟见肘,企业哪还有余力去加大科创投入,去攻克核心技术难题?要知道,创新之路本就荆棘丛生,充满不确定性,“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降临,民企没有雄厚资金做后盾,拿什么去扛? 然而,现实中“欠债还钱”这个看似天经地义的道理,在一些地方却“遮遮掩掩”。有人嘴上说着“不是不还,缓一缓”,可这一缓,就如石沉大海,还钱之日遥遥无期;有人以财务紧张为由,提出打折还款,一折再折,最后企业拿到手的钱连成本都难以覆盖,还陷入边还边欠的恶性循环;还有人借口没有预算安排,资金来源无着落,就心安理得地一直拖欠;甚至个别地方在清欠台账上做手脚,把无分歧账款故意按有分歧账款上报,企图蒙混过关。一边是对加强科创的高调部署,一边是涉及资金时的推诿扯皮,如此反差,实在让人心寒。 “回款难”“回款慢”,这绝非小事,它关乎民企的投资预期,关乎科创发展的活力源泉。杭州“六小龙”的火爆出圈,让人们看到了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但比起他们取得的突破成果,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良好的成长氛围、稳定的发展预期以及广阔的施展平台。人是环境的产物,对于企业同样如此。要想真正激励民企转型升级,让他们在科技创新领域大放异彩,关键在于管理好民企的发展预期,尤其是政府和国企对待民企发展的态度。 态度问题,往深里说,反映的是思想认识问题。那些言而无信、企图赖账的行为,归根结底是对民企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在科技创新领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抄,民企往往需要凭借灵活的市场洞察力和大胆的探索精神,充当开路先锋。既然民企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那么保障他们“粮草无忧”就是应尽之责。更何况,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在科创这场大仗中,更不能让他们“流血又流泪”。只有政府和国企将心比心,站在民企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与民企携手共进,共同奏响科创的“交响曲”。 态度问题,同时也反映出能力水平问题。不想还钱、还不了钱,这背后折射出相关主体在谋划全局、统筹资源方面的短板。在经济发展的大棋局中,惠企助企是关键一步棋,不容有失。国家相关政策三令五申,一以贯之,就是为了凝聚各方共识,激发行动力量。但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因为一些短视行为,特别是有关单位的能力不行、水平不够,导致政策“卡壳”,资金“断流”,不仅损害了民企的利益,也阻碍了整个科技创新的步伐。把该花的钱花到位,把该还的钱还到位,真正实现花出的是“钱”,推动的是“事”。 解决拖欠账款,是对民企的尊重与支持,更是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大动力。当下,解决拖欠账款问题已刻不容缓。从制度层面看,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失信惩戒机制,让那些恶意拖欠的行为无处遁形;从执行层面讲,政府和国企要带好头,积极履行还款义务,做到“应付快付、应付尽付”,为全社会树立诚信榜样;从监督层面出发,要加强对资金流向、还款进度的全方位监督,确保清欠工作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解开民企的资金“枷锁”,让他们在科创之路上轻装上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