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文显示,周武王在甲子日早晨与纣王大军交战,仅用一天时间便灭亡了商朝,500余年统治的殷商王朝在瞬间崩塌。 商朝自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以来,历经数代君王的统治。纣王继位后,商朝达到了其鼎盛时期。 然而,纣王残暴好战,对外四处征伐,对内苛政不断。尽管如此,商朝仍旧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繁荣的经济。 姬发整合周边小国,积极备战,逐步增强自己的实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决定伐纣,举全国之力,向商朝进军。 他的军队阵容庞大,然而士气低落。周武王的军队虽小,但士气高昂,战斗力强。随着战斗的进行,商军开始动摇,不少奴隶和俘虏临阵倒戈,加入了周军的阵营。 周武王进入朝歌,宣告了周朝的建立。周武王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策略和谋略的胜利。他利用了纣王残暴无道、民心尽失的弱点,通过精心筹划的战术,迅速瓦解了商朝的统治。 在那场决定性战役前,商朝的社会背景复杂而多变。商朝的政治结构高度集中,君主掌握着绝对的权力。 纣王统治时期,商朝对外征战频繁,尤其是在东南方向,对东夷的征战达到了高峰。这些战役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也让商朝内部矛盾更加激化。 姬发深知,要击败强大的商朝,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和坚定的决心。他与商朝内部的不满势力秘密联络,争取到了不少支持。 周武王率军进入朝歌,宣布了新的王朝——周朝的建立。周军渡过黄河,沿着平坦的道路直逼商朝的心脏。 然而,商军内部早已人心涣散,不少士兵临阵倒戈,加入了周军的行列。周军顺势推进,商军后退不止。 周武王率领精锐部队,直扑纣王的高台。纣王见状,命令亲兵阻拦,但这些亲兵也被周军的攻势吓破了胆。 鹿台象征着王权的巅峰,但此刻却成为了纣王的终点。他命令点燃熊熊烈火,身披宝玉衣,纵身跃入火海。 烈火吞噬了鹿台,浓烟滚滚而起。纣王在火中消失,象征着商朝的终结。周武王率军进入朝歌,宣布周朝的建立。周军在城中巡逻,搜捕残余的反抗力量,确保新王朝的稳定。 周军士兵在街头巷尾巡逻,维持治安。宫殿中,周武王召集群臣,商讨新政。城中的贵族和官员们纷纷表态效忠,周武王接纳了他们。 周武王并没有立即回到镐京,而是在朝歌停留了一段时间,安抚民心,稳定局势。他命令重修宫殿,恢复农业生产,并颁布了一系列安民政策,减轻百姓负担,恢复社会秩序。 周武王在朝歌期间,还派遣使者到各地宣扬周朝的胜利,号召各地诸侯前来朝贡。各地诸侯纷纷响应,带着礼物前来朝见,表示对周朝的臣服。 周武王见大局已定,便决定返回镐京。他留下了得力的官员治理朝歌,并设立了重兵驻守,以防止反叛。 朝歌的平定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已结束。商朝的遗臣、遗民对新政权的接受还有一个过程。周武王清楚,要彻底稳定新政权,还需要进一步的措施。 他要求官员们谨慎行事,安抚民众,重建社会秩序。各地的士兵也被重新编组,以确保周朝的统治能够顺利实施。 1976年3月,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利簋。这件青铜器因其铭文记载了周武王伐纣的重要信息,因而被称为 利簋上的铭文显示,周武王在甲子日的早晨与商纣王的军队展开激战,并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覆灭了商朝。这与《尚书·牧誓》中记载的 一些国家君主普遍遵循着“大都无城”的传统,这意味着当时的大部分都城并没有设置外城防御,商朝的首都朝歌也很可能遵循这一习惯。 这种“不设防”的历史习惯解释了为何纣王在得知敌军来袭的消息后,急忙下令奴隶和士兵奔赴200公里外的牧野平原迎击敌人。 朝歌附近没有足够坚固的城墙供纣王和他的军队防守,这使他们不得不选择在牧野进行决战,而这一点在考古发现中得到了印证。 上世纪对殷墟遗址的发掘中,专家们发现了超过60座宫殿的遗址,其中许多属于贵族墓葬,显示了殷商时期的繁荣。然而,在这六十多座宫殿的周围,考古学家并未发现任何外城墙的迹象, 首先,商朝时期的国家治理和防御策略与后来的朝代有很大不同。当时的都城更注重宫殿和宗庙的建设,而不是城墙的防御功能。宫殿和宗庙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体现了王权的神圣性和统治的合法性。 这种布局也反映了当时的战争策略。没有外城墙的保护,使得朝歌的防御相对薄弱,纣王不得不依靠快速集结军队来应对外敌的入侵。 然而,奇怪的是,纣王在牧野只输了一场战役后,就匆忙自尽了。这一现象引发了许多历史学家的思考和研究。 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商朝的主力在牧野之战中被全歼,纣王已经没有能力继续抵抗。然而,这一解释在翻阅史书记载后,似乎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在古代,只通过一场战役就决定胜负的情况极为罕见,一般古代的大规模战争往往需要多次战斗才能决定胜负。 或许纣王在牧野之战中失去了主要的军事力量,使他觉得再无抵抗的希望,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他为何如此迅速地选择自尽。 另外,还有可能是纣王在牧野之战后,面临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还有内外部的政治压力和内部权力斗争的加剧。 历史记载中,纣王统治时期,商朝内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这些因素可能在牧野之战失利后迅速爆发,使纣王无法继续维持其统治,最终选择自尽。 商朝军队的实力在当时远远超过周军。商朝的军事力量是其立国的基础,设置了“王族”军,以及“多子族”、“三族”、“五族”等王室嫡系部队。这些部队在出征时可以随时征调诸侯和方国的军队来壮大自身的力量。 甲骨文中记载,早在武丁时期,商朝一次对外出征的兵力就能达到1.3万人。这一数字显示了商朝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和庞大的军队规模。 而关于纣王时期的兵力,文献中也有诸多记载,表明纣王拥有比周武王多得多的兵力。《史记》中提到, 商朝以武力作为其立国和维持统治的基础,王畿内的警卫部队和王室嫡系部队在平时承担着守卫首都和皇室的职责,而在战时则成为商朝军队的核心力量。再加上能够随时征调的诸侯和方国军队,商朝在战争动员和兵力调集方面具备极强的能力。 与商朝相比,周朝的军事力量虽然相对较弱,但周武王能够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除了战争策略得当和将士英勇外,也与商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和纣王的失策有关。 《吕氏春秋》中也印证了这一点。在牧野之战前,姬发抵达鲔水时,有一名叫胶鬲的使者出来迎接。而在姬发离开后,他对部下说: 这里的“主人”,经过后世的推测,基本确认是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而“甲子之期”正是姬发发动牧野之战的日子。这表明在牧野之战之前,微子启就已经和姬发站在了同一战线上。 微子启的倒戈使得姬发对纣王的兵力部署和作战计划了如指掌,纣王的失败似乎成为了“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纣王的失势不仅是因为军事上的劣势,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关键的支持力量。比干被杀、箕子被囚,这些事件使得原本效忠于他的重臣纷纷离心离德。 尽管我们通过文献记载可以了解到一些零碎的片段,但这些记载往往夹杂着传说、神话和后人的臆测,难以还原当时的全貌。 纣王的自尽可能有许多原因,但历史总是胜者书写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关于纣王和姬发的故事,经过了千百年的传颂和修饰,难免失真。真实的历史往往更加复杂,也更难以捉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