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有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老人立志传承国学文化、孝道文化,喜欢用豫剧演绎诗词、音乐剧、群口快板。豫剧新唱,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12月12日上午,屋外冰天雪地,屋内激情澎拜,郑州诗词学会乐缘艺术团的团员们在郑州市二七区桃源社区三楼活动室演唱豫剧戏歌《沁园春·雪》。 据了解,郑州诗词学会乐缘艺术团创办于2015年,以传承国学文化、孝道文化为宗旨。团队自创的第一首豫歌为《我爱你郑州》,并登上了网络春晚的舞台,经过8年的发展,团队成员由最初的15人发展到50多人。 除了“豫剧+诗词”,他们还将豫剧与音乐剧、群口快板结合。不少耳熟能详的豫剧“老调”,在他们的演绎下焕发了新生机。“我们自创群囗快板《环保郑州艳阳天》多次受邀参与演出。”张秉霞很是自豪。 “我是团队的新人,虽加入不久却被团队深深吸引,大家分工合作、配合默契。”75岁的祝永久很高兴,说自己总算找到了组织。 68岁的张幸福是豫剧“发烧友”,她说,加入这个团队让自己的爱好得到了满足,大家虽非科班出身,但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技艺。 “艺术团对老年朋友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给老年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还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桃源社区党委书记孙科说,自郑州诗词学会乐缘艺术团成立以来,社区一直全力支持,“希望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郑州诗词学会乐缘艺术团成长为一支“高产”的团队。2017年他们自创大合唱《大梦同圆》;同年10月,团队用18天的时间完成了世界经典音乐剧《猫》的学习排练;2023年他们排出自创诗伴舞《礼赞——美丽庭院》……自成立以来,他们几乎每年都有至少1部的原创作品。 好作品总是受欢迎,团队越来越忙。他们用一学期的时间教孩子们吟诵,并排练节目《诗经·小雅·鹿鸣》;他们多次走进敬老院,进行公益表演…… 为了配合高频次的演出,团员刘禄祥苦练乐器,能吹100多首曲子。69岁的王东红作为团队的后勤管音响,即使东奔西走,她也总是任劳任怨。 除了郑州,新乡、洛阳也有他们参与公益活动的身影,此外,艺术团还前往桂林、厦门、石家庄等地进行表演。张秉霞说,传承创新他们不怕忙,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新豫剧”的魅力,也希望大家看到退休人士身上的活力和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