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冬天,贺龙、李井泉率领第十八兵团与刘邓大军相配合,顺利解放四川。自这以后,李井泉便与四川结下了不解之缘,但这缘分中却夹杂着悲喜交加,颇显几分无奈。 1909年11月1日,李井泉出生于江西临川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少时一直在家乡求学,后考入了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 1927年南昌起义时,18岁的李景泉组织了一支农民自卫军,并找到朱德的部队要求参加起义,后留在广东丰顺一带坚持斗争。 1930年夏,李井泉被派去中共苏区送信,毛主席见到他时,被这个聪明精干的小伙子吸引住了,一番交谈后,让他留下做自己的办公室秘书长。 在中共苏区,李井泉历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政委办公室秘书长、红三十五师政委、红军独立第三师政委等职务,朱老总评价他说:“政治、军事皆能对付,是个精干人才。” 1934年,李井泉跟随红一方面军参与长征,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调往红四方面军工作。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正式组建,李井泉担任第二军第四师政治委员。 抗战爆发后,李井泉被任命为八路军120师385旅副旅长,当时八路军一共就6个旅,旅长、副旅长后来授衔时最低也是上将衔。由此可知,李井泉的资历是很深的。 1942年9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成立,李井泉被委任为组织部长,同年冬天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政委,为人民军队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军政干部。 1945年7月,李井泉担任晋绥野战军政治委员,协助司令员贺龙领导进随居民开展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解放战争开始后,李井泉仍在晋绥一带工作,支援西北人民解放战争。1949年前往四川,负责中共四川工委工作,配合人民解放军向西南的进军。 新中国成立后,李井泉历任中共川西区党委第一书记、川西行政公署主任兼军区政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等职务。 起初,省委书记李井泉加强四川领导班子建设,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狠抓农业、关注少数民族,在当地很多民心,大家也认为李井泉是在全心全意的为四川人民服务。 那时的四川连年丰收,每年都外调粮食支援全国。直到1959年到1961年连续三年的特大自然灾害,全国人民处在了生死存亡的边缘线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李井泉同意了中共中央的调粮决定,在1959年下半年到1960年上半年调出55亿斤到60亿斤粮食,四川的粮食库存被外调三分之二以上。 李井泉和四川省委已经意识到,哪怕再多掉1亿斤粮食,都必然会增加四川几十万人缺粮面的局面,因此向中央反映请求减少外调任务。 可当时粮食部也发出了红色预警,北京、天津只有四天存粮,上海只有两天存粮,形势非常严峻,负责粮棉调运的李先念一筹莫展,只好请周总理出来协调。 四川已经无力实现全国城镇人口27斤的定量标准,只能勉强维持21斤的水平,后来机关厂职工只能维持19斤的水平。 三年饥荒时期,四川为全国各地输送粮食147亿斤,代价就是四川所有的县都流行浮肿病,死亡率高达59.37%。 “七千人大会”上,李景泉做了两次检讨,他把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声泪俱下的承认错误,周总理和邓公也都帮李井泉说话,表示责任不能只怪四川省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