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今天我只是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做一个回顾,这也包括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创新以及最后一部分讨论的中国的走向,结语还是回答前面所说的这三大问题。我想在今天讨论这一问题尤为重要,不同于我们在30年前、20年前或10年前的讨论,我们在不断丰富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不断去认知和构建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知识体系。 从1949年之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大体从十四个方面做一个总结归纳,其中很多初始条件内容反映在《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第三版的第二章中,我们的讨论涉及现代化发展的初始条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个命题进行讨论和分析,这也有助于我们对历史发展脉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下面,我们就从十四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从“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到国家高度统一、各民族空前团结、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的世界政治大国 从政治的角度,现代中国完成了从“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到国家的高度统一、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还可以加一句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的世界政治大国。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站立起来,也正是在这一天向全世界宣告:“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开国大典:油画(董希文,1953年)、、朱德、周恩来、董必武、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林伯渠、郭沫若等 这张《开国大典》油画是董希文先生在1953年绘制的,可以看到我们的建国之父、、朱德、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及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郭沫若等人。新中国成立之后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情形特别是与甲午战争的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历史对照,从根本上摆脱了长达100多年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入侵、欺负、控制和依附的半殖民地局面,维护了国家安全、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霸权敢于侵略中国领土。 我们怎样来叙述这段历史呢?首先可以看到,中国在整个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必须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即能不能形成这样一个中央政府,它有极强的社会整合能力,能够有效地动员和利用全社会各种资源为特定的工业化目标服务,可以在极低的发展起点下发动和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如何能够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具备强大的国家能力的国家,一个极端落后的国家如何发动工业化、发动城镇化、发动现代化,这是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纷纷独立的国家所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国怎样才能形成社会整合能力?只有中国的领导才能根本解决中国内部的长期分裂、相互争斗的局面,从而实现国家长期政治稳定、国家高度统一、各民族一体多元空前团结。我在这里用的是“一体多元”,这个“一体”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多元”就是由56个民族组成,并且采用的是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能够保证有效发动工业化,或者说有效实现现代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到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场战争呢?这不仅是抗日战争一次伟大胜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还体现了这场战争是与二次大战后最强大的美国进行的一场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的全面较量。也是下了决心的,当时有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提出美国人手里有,说“他打他的,我打我的手榴弹”,这是当时的原话,下了决心要抗美援朝。这场战争,中国和朝鲜都付出了巨大代价,我这里引用一些数据,比如志愿军阵亡包括事故伤亡的人员达到了11.4万人,伤员38.3万人,失踪2.9万人,最终确定我们前后入朝的部队,也就是所说“我打我的手榴弹”,累计高达290万人。我们也发现美国发动战争有一个逻辑,第一个******要打仗,第二个******比如艾森豪威尔一定要反对打仗,因此就有了和平协定,长期来看也能看到美国对于战争的自身逻辑。当时做出这样一个决策付出了很大代价,但是这为新中国的发展赢得了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红利,这个红利一直持续到了今天近70年,今后还会继续下去。使得我们能够在这样一个和平环境下发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直到今天。一个国家从“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到国家高度统一、各民族空前团结,这不是所有后发国家都能实现的,我们做到了,但很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大国可能做不到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