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乘以0.8是8bit/10bit传输折损值,在不考虑更精细误差情况下,我们为了大家更直观,之后的计算统一采用这个方法。说到USB2.0,现在很多人的老式U盘2.0就是。因而在对电脑拷贝数据时,读写一般不会超过40M/S,拷大文件很难受。 而之后诞生的USB3.0(后被强行划归USB3.1 Gen1系列),其带宽提升到了5Gbps: 500MB/S的传输速度相比2.0提升了10倍,这也就是很多厂商宣传3.1 Type-C接口时的小心思,“传输速度是上一代的10倍”,USB2.0被“强行上一代”。所以下次再有宣传3.1 10倍速度的文案,大家看看就好。 而线Gbps。按照上述换算理论上可以实现1GB/S的传输速度,可以说是相当惊人了。不过实际上,由于线b的编码传输方式,相比于USB3.0和2.0的8b/10b,传输中的折损大大降低!所以按照最理想情况,USB3.1 Gen2的传输速度计算为: 而即使是由于线缆不过关等因素造成达不到这样的低折损,理论性能仍可以达到1GB/S。大家可以脑补,一部720P高清电影几秒内传完是怎样的体验。但是结合目前的硬件状态来看,3.1 Gen2的速度对于多数使用场景显得不上不下,有些鸡肋,这个稍后单独讲到。 而去年刚刚亮相的USB3.2,理论带宽可以达到20Gbps,将全面采用USB-C接口而放弃其他形式存在。但是目前的3.2还处在概念阶段,展示出来的原型机还不成熟,没有成型的主控和其他配套方案,所以暂时不作讨论。 所以从传输速度角度来看,USB-C只是设计上允许更高的带宽加入,并不代表所有Type-C设备一定是高速的。但在未来更高带宽的USB及其他传输标准中,Type-C接口将成为主要的承载方式。 说到这里,主流的接口形状和主流的USB速度全都齐活了。针对很多人误会的Type-C = USB3.1,我觉得简单的说“不是”已经没有什么澄清作用了,只好如下说明: 上述两条应该可以基本让大家明白,USB接口形态与其传输速度之间是没有绝对的绑定关系的。对Type-C感兴趣的朋友,以后请不要看到笔记本有Type-C,就兴奋地下单购买全能扩展坞,他有可能只是个变换了形态的USB3.0接口而已。 以上就是从常规的数据传输意义上,对常见USB带宽以及USB接口的情况介绍。下面我们将开始接触所谓”不常见“,但又是Type-C接口真正意义上区别于前几代接口的重要使用场景。之前对于笔记本Type-C无感的朋友,也许会因为下一部分描述而对这个神奇的接口种草,比如中了毒的我。 这应该是Type-C区别于前几代的最大亮点了,虽然Type-C接口的产品不一定支持这两项功能,但是如果想要真正实现这两项功能必须要依靠Type-C接口才能实现。 DP Altmod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Type-C视频输出功能,是基于Type-C接口内原有的USB总线又加入了一条DisplayPort视频总线。也就是说Type-C接口的视频输出功能是USB+DP而不是传统的USB Display Link(见注)技术。无论是支持DP1.2还是1.4,其带宽都足以支持外接4K@60Hz显示器使用。 (注:USB DisplayLink是基于USB总线的带宽、在外置的转换芯片上转换,实现利用USB总线就可以传输视频的功能,由于USB3.0带宽的局限性,最高仅能传输4K@30Hz的画面,而即使使用其进行1080P输出,也不能保证绝对流畅) 上图展示的是华硕的一款MB16AC便携式Type-C显示器,由于其比较典型,本文也将多次提到它。相比传统显示器,它的特点在于通过Type-C实现了对显示器的供电和显示输出合二为一,从而使得笔记本在户外场景也可以无需供电,就可以增加一个显示屏。 因而用户只需要一个MB16AC、一根双头Type-C的数据线(最好是使用显示器自带的)以及一部Type-C口支持显示输出功能的笔记本就可以解决。这个场景同样适用于Switch游戏机外接显示器。 而即使是简单的带视频输出的USB-C口,其实际应用时,也比DP/HDMI接口更为强大。目前显示器,很多都带有USB接口,有些还带有触屏功能。针对这类显示器,通常需要一根USB Type-B线,负责传输USB/触控信号;而另一条线HDMI/DP/VGA,用来传输图像。而利用Type-C的显示输出,则可以直接合二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