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外接PCIe*4带宽的固态硬盘时无法以最高读写速度运行、基于40Gbps带宽支持的外接单个5K显示器的功能告吹、在外接雷电接口显示器时,分配给显示器上的其他接口的带宽会有所削弱。 总结:雷电3是依托于USB Type-C接口形状的大一统解决方案。其下行兼容USB-C的所有特性,同时PCIe通道的加入,使得他的外接设备的能力和范围空前强大。不过半速雷电3的存在让他和USB-C里面乱糟糟的状况让人不能”无脑上“,对于其普及造成了阻碍。在短时间内受限于匹配的外设和本身成本限制,雷电接口较难普及。 除了上述这些接口标准,采用Type-C接口但不具备较多功能的产品在好多场景我们都能见到。比如这款IKBC出品的Poker2机械键盘,原生接口为Type-C,官方自带C-A和C-C的连接线,这也就意味着应急时我们可以使用手机数据线作为替代,或者反之。 还有就是常规的类似手机的充电功能了,比如这款前段时间随着笔者手里的”小试牛刀“一起发布的魅族POP蓝牙耳机,其有线充电的就是采用了Type-C接口。 而Type-C接口新产品里面最为让我印象深刻、也发挥了其实际作用的就是前段日子让无数人”下不了车“的某公司路由器。在此,祝愿大家早日下车。抛开公司的其他问题,这款产品还是很有新意的。 作为路由器,主体部分没有网线及电源接口,而是出利用Type-C接口的高度可自定义性,将所有接口单元全都放在电源插头上。利用主体仅有的C口连接,将数据和电力传输到主机部分处理,从而使得桌面十分简洁。可以说这款路由器是少有的因为设计理念而被种草的产品,可惜被公司坑了。 此外一些智能硬件设备也开始搭载Type-C接口作为数据和供电,比如这个lecoo看家宝摄像头,再比如Type-C的移动电源。许多互联网公司的小功率电器搭载C口对我这种线缆恐惧症来说非常合适。 好了以上公司请将广告费打到XXXX账户,支持多种方式支付,但拒绝虚拟币支付。 开个玩笑,列举了几款Type-C设备只想举例说明Type-C的可自由定义性。同时,如果这些产品都采用C口,那么对于适配器通用兼容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强了。 本章的Type-C及相关概念的讲解,应该算是的第N家科技媒体对大家的第N的N次方次的科普了。我尽可能长话短说,先说说Type-C的主要提升意义: ① 从接口分类上:Type-C接口是基于之前A口B口的一次体验变革,首先可以实现不分方向插入,还可以缩小接口厚度;其次不再有micro、mini之类的分支,移动端和PC端以及其他设备上可以实现多平台接口统一。 ② 从接口功能上:具有超强的兼容性和可自定义性,与之前的USB转接后利用外置芯片实现其他功能不同,USB-C接口下可以原生添加DisplayPort显示输出、对内及对外双向的大功率电力传输和文件数据传输、PCIe总线)。设备间连接所需的线缆更少,成为推动电子产品轻薄化进步的重要保障之一。 ② USB3.0/3.1Gen1的带宽5Gbps,折损后约合传输速度最高500M/S,原生支持对外5V 0.9A供电。USB3.1标准推出后被合并到其中,成为USB3.1 Gen1速度标准,目前绝大多数笔记本的Type-C接口数据带宽处在这个水平; 至于空前强大的线接口,其实到目前都还处于相对小众的阶段,无论是20Gbps半速版还是40Gbps满速版,其搭载设备占比依旧不高。而目前雷电3功能最为强大的是新款MacBook Pro15系列。提供两个满速和两个半速接口的2016款MBP15经我们测试成功同时外接4块4K@60Hz显示屏并以扩展屏模式呈现。 而雷电3外接显卡坞方面的一些体验和参数知识,也可以参考Hans同志的长篇巨作—《Razor X 雷电3外置显卡坞多平台体验》。在这里分享了较为详实的eGPU历史、测试、体验和选购类干货。 分类这部分为了让大家看得更直观,我制作了表格,对于目前五类主流Type-C进行了分类。由于USB3.2和英伟达Virtual Link两者还没有大规模上市,所以暂时没有纳入。 |